一颗种子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乡村振兴,蜀山岭南农业技术骨干在行动

发布日期:10-12

点击率:

来源:

为什么做农业?又是如何坚守初心,从零开始了自己的农业之路的呢?今天一位农业专业户给出了答案。

 

 

赵立朝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2013年-2016年间,不间断的承包了不同范围的土地进行耕种,因人工工价上长,粮食价格下调,肥料、种子价格上长等各种原因光赔不赚,只得在2016年结束了他的农业之旅。
偶然间,他深入了解到当今正是农耕社会被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取代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农耕社会的逐渐淘汰。城市膨胀,农村萎缩,土地板结,食品堪忧,故乡变得面目全非,大力推行原种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盲目破坏的反思和修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城里人对农村关心的重中之重。

 

从这片田到那片田的坎坷变迁
历经千辛万苦,赵立朝与安徽农道结缘。在上面遇到问题的基础上,赵立朝和安徽农道不断完善和改进原种种植方式,不断接近心目中的“理想庄园”。

 

 

中国农耕体系通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传承延续了4000多年,如今,却在高效市场体制下、化肥、农药滥用下被快速摧毁,食品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刻不容缓,人民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还产生了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生态链断裂、重度污染等许多环境问题。
当前,较严重的是种子危机,目前中国水稻种子99%采用的是种子市场化后由种子公司生产的“绝育种”,这种“绝育种”,种出的粮食无法选种,农民第二年被迫再次买种。还有很多老种子正在安静的消失。
回归传统农耕方式,顺应自然,不逆天而行,依时序安排农事活动,是千百年来农业的智慧结晶。

 

安徽农道采用原种农业(老物种)方式,利用原种(zhòng)方式,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不用除草剂,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以一产引三产,以生态促生产,探索一产二产三产融合模式。
安徽农道已与蜀山区政府、42户农户在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成立“合肥蜀源原种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蜀源合作社),2019年度开展近500亩原种农业示范基地种植,种植原种水稻、五谷杂粮和原种蔬菜,让农民自留种子,实现原种(zhǒng)与原种(zhòng)相结合,逐步培育成安徽原种种子的生产基地。

 

土壤修复

 

 

原种选种

 

 

挑选出由良种繁殖场或品种育成单位通过原种生产程序繁殖出的纯度较高,质量较好,而且能进一步供繁殖良种使用的基本种子。通过农道原种农法为基础的绿色种植方式,原产地的动植物也能在当地完整的生态环境生长。

 

播种插秧

 

 

食指和中指钳住秧苗的根部(3-4根),掌心朝向秧苗,食指和中指顺着秧苗的跟朝下插入泥土中,秧苗和秧苗之间的间距大约是两拳宽,保持秧苗的竖立,并且根部以上大概三分之一必须在田泥中,插秧的脚步必须是往后走,不能把秧苗踩歪。

 

田间管理

 

 

水稻田除草时,田间水肥管理至关重要,移栽田、抛秧田需要保水5-7天,直播田应处于润湿状态,无明显积水。

 

灌溉

 

 

水是生命之源,适时适量浇水是保证稻苗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水稻到蜡熟阶段,还有30%左右的物质需要合成并转入籽粒。所以,在水稻灌浆后期,仍需要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一般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的90%即可。

 

收割

 

 

随着水稻的成熟逐渐减少稻田积水时间,增加脱水时间,一般在收割前10~15天断水为宜。

 

 

做农业不易,小岭南今年亩产555-600斤左右。因为坚持原种,岭南餐厅大部分食材由蜀源合作社提供,因此也成为了蜀山的一个网红餐厅。这是第一家在地原种餐厅,通过餐厅的落地不仅能实现这些原种食材的价值,而且这种方式给其他同行业的人提供经验参考。

 

 

安徽农道蜀源合作社的建立,加强了地方原种老品种的普查、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强了原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资源流失,加大原种资源保护投入,推动原种资源利用。
在原种实践的过程中,安徽农道结识了来自各地的农业朋友,更加清楚明白在如何利用好原种资源的基础上,人才是关键,坚持原种老品种保护,推进原种农业实战型人才资源储备,发掘各地原种守护者,让珍贵的原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创新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