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是条没有捷径的路
发布日期:04-04
点击率:
来源:
作者:杜佳霖
指导老师:张承宏
乡村规划,有的人可能觉得它有捷径可走,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都来源于城市规划,乡村体系的规划直接照搬了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乡村居民点也就延续了城市规划的用地布局和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手法,这样的乡村规划就丧失了乡村的特色,失去了它独特的乡村味道,也没有很好的促进乡村发展。一开始的自己也陷入了这个思维的误区,用单纯的城市规划的思想来考虑乡村规划,但随着自己深入其中,发现大有不同。
查找资料发现之前在规划中长期侧重于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尤其是村庄规划研究起步较晚,镇村规划技术理论落后于乡村建设发展的速度,有的村庄整治陷入了“大拆大建,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陷阱中。记得之前调研的村庄项目,现状好多建筑外立面被整体刷白,部分建筑贪大导致房屋间基本的日照间距都不满足。建筑形式一味追求西式,在部分地方加欧洲屋檐线和罗马柱,导致和周边环境、当地历史极不相符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乡村建房子都是越建越大哪怕屋子里没什么装饰,也没有多少人,好多屋子都空着也要建的那么多屋子,这就是乡村留守老人传统的思想,总想着有一天无论子女好坏与否回到家总有他们的位置,就是老人们永远等孩子们回家,就导致了房子院子越来越大房间距越来越小。还有乡村为了交通便利房子集体挤在主要交通的两侧,失去了乡村独特的聚落感和乡村风貌,也导致了整体环境更偏向了集镇,破坏了原本的乡村气息,就好比强行让不适合西装的人穿西装,满满的别扭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乡村也一样,想到它就应该是本真、淳朴、温暖的样子,而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做的事情,我们不是想改变它而是让他回到最适合它的模样,就如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乡村的初心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乡建人需要回答和探索的东西。
(二三层的屋子基本无人居住)
乡村和城市本就是两条不同的路,因此也就不存在踩着城市规划经验的跳板走乡村建设的捷径可言。而城市规划建设和乡村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城乡发展的核心不同,其次是城乡发展的动力也不尽相同。如何才能找到共同点利用好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优势呢?首先你必须熟悉了解它,知己知彼才能灵活转化。乡村规划这条路以前走的人少熟悉的人更少,没有什么有特点的借鉴资料、文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熟悉它,慢慢发掘它对独特的魅力。没有所谓的捷径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城市有城市的魅力,乡村有乡村的魅力。城市规划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依赖,尤其是我们自己做规划的时候不能凭空想
象,需要不断的了解乡村,挖掘当地独特的建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再把当地的各个方面资料理解透彻到才能做出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规划。
(通过交谈,拍照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记录建筑风貌)
张老师曾说“我们做的是落地的规划,要注重实际落地”,“要多和村里面的老人交流,多聊天”落地规划的意思意简言赅就是实实在在结合当地实际出效果,不浮于想象。有些东西如果不落地可能什么问题都没有很完美,但是一落地可能就是方方面面的小问题,这样就必须去找原因,和当地老人交流把当地的老人当做老师了解当地历史人文等,还有多挖掘当地手艺人并帮助他们把当地的特色手艺用规划的方法保留下来,然后多看多听多思考找到一条适合的解决方法。
进入公司之后开始进行乡建的学习,最开始以为和城市的规划类似,看问题的思想也一样,结果一开始跟项目就把乡村的硬地做成了城市广场的感觉,和整个环境、乡村的风格都不想符合。之后慢慢找资料,思考乡村的特点,找它独特的乡土感觉,向别人请教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才能更贴合乡村,最后慢慢思考。要一步一步熟悉乡建,一个一个问题去寻找解决途径,最后走好这条路。在乡村了解了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的同时,也一定绕不开它的另一大特色:独特的建筑风貌,调研去过一些地方,做建筑或小品改造尽可能运用乡村建筑原来的肌理保留下它自己独特的味道。例如朱巷的房屋改造不需要大拆大建,就是在原本的建筑形式上保留部分白墙,然后加上乡村常见的土坯、木板和青砖等元素,最后在结合当地建筑特点加山墙,使其不仅有乡村的味道同时还兼具美感。因此乡建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独特性也要考虑到整体的风格特点。
(建筑改造对比图)
还有最近调研的洪家疃—张治中故居,通过张老师的讲解学习到了古人他们在当时的独特建筑思维,自己的建筑院落形式和居住人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知识对我们以后改造老旧建筑提供了一定依据和规范,老房子讲究的几进几的房子院子、屋顶的瓦片摆放形式和屋檐、屋脊特殊的表现手法,都透露着古人对房子的用心。我们以后要落地乡村要改造它们就要深入了解它们,并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建筑。乡村建设方方面面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乡村建筑、环境、规划发展都带有它当地的特性,这样我每一次面对的都是一个新的地方,陌生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不了捷径了。这就需要我们步步摸索,用自己的见闻、思想来感受乡村,体会乡村,并建设乡村。
乡村的魅力不处于其中是无法切身体会的,乡村的朴拙自然、闲适缓慢,它又区别于城市的朴实特性都为她的不同寻常又添加了一笔,不经意流露出的“生命力”都来得画龙点睛,乡建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乡村的村民都需要我们这些从各个地方学习的乡建人,深入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建言献策,帮他们整农理田,助他们改善环境,伴他们振兴家乡。同时,中国农道人也需要这样一个舞台,为中国的乡村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乡村规划的路没有捷径,这条路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沉下心来多听多问多思考,走好乡建的每一步。